找到相关内容337篇,用时1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常应于阿黎耶识及阿陀那识求解脱”。不过,此论对于此“阿黎耶识”之性质并没有给定统一的说法。卷三讲到“因缘”有“三相”,谓其中的“自相”亦有种:“一者报相,名色共阿黎耶识生;二者彼相,是名色不离彼,...净心或第一义心,第七识阿陀那识为妄心,前六种为“事识”。在《大乘义章》卷中,慧远将八识又分为两大类,前六识随根受名,而七、八识“就体立称”,“体含真伪故,复分二”。此中第八即阿黎耶识总有八名:  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
  •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

    心法属——正、缘因、了——事即修德。最合乎近易、圆顿、巧妙,所谓:观身实相,观佛亦然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智者大师以自行成就深体,去丈去尺唯就...六识、的根。称之为心。具:集、藏(能藏、所藏、陀那执藏)、发、现、等功能。是根、境、能、所、、果、自、他、之‘根本依’。——正佛性。  这识,非是(非数法):正。一非一是一(非有一物):性。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669585.html
  • “批判佛教”的得与失

    实体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佛性并非实体概念,相反却是解脱及宗教信愿的“功能性”的动态观念,如“佛性”及许多貌似常见的表述,其实是针对特定脉络以破断见,所以需将论点与脉络结合起来理解。   在意识形态方面,“批判佛教”无法成功地为“本觉思想是社会不义之”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据。石川认为,教义是中性的,可从正反两面作诠释;何况利用本觉思想将不义合理化,与本觉作为原因而造成社会不义乃是两回事。“批判佛教”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5469938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种佛性与真实胜乘——摄论师的佛性、一乘思想

    ,都没有保存下来。另外,便是隋唐论著中的零星记载。所以,我们必须综合这些零碎的资料,而对摄论师的佛性思想进行整体性的诠释。   一、种佛性与正佛性   真谛以真如诠释“佛性”,建立应得、加行、圆满佛性,应得本身又具有种佛性——住自性性、引出性、至得性。摄论师在真谛的种佛性的基础上,又作出新的诠释。尤其是对佛性本质的探讨,即&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173538.html
  • 佛教教义与环境哲学

    佛性,乃至一阐提亦有佛性〔见昙译本卷二十六《光明普遍高贵德菩萨品》〕,而享有“涅pán@①圣”之称)。所谓“佛性”,是具有如来之身、解脱、般若义。但它对众生来说,是隐而未见。乃他们为烦恼所蔽,故...度众生而行的种种方便设施。智yǐ@③在《观音玄义》中把法身、解脱和般若称为佛性:法身为正佛性,亦名法佛性;解脱和般若为缘、了佛性,合名觉佛性。法身之名法佛性,对众生来说,以其只是理论上客观潜在...

    李耀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1640734.html
  • 试论佛教“六和”与团队建设

    宇宙的成住坏空性、诸法的生住异灭性产生见解异,结果是:“我知此法,汝不知也,汝知何法,如我所知?”(注:大正26,第753页。),即使想做到“语、身、业和”,也会分别执着而“斗讼共诤”。一个团体若...的清规戒律。戒,是佛陀为了规范僧众行为,令佛法久住而制定的,所谓“戒住则僧住,僧住则法住”。佛陀以戒律为僧众实践佛教义理的基础和基本行为规范,如《楞严经•卷四》说“缘断故,不生”(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3446034.html
  •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—十二因缘

    四类。心识之法无形象可见,所以以“名”称之。色即指一切物质现象,是有质碍,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得到的。《缘起经》曰:“云何为名,谓四无色蕴,一者受蕴,二者想蕴,者行蕴,四者识蕴;云何为色,谓诸...《缘起经》:“云何为有,有有种,谓欲有,色有、无色有,是名为有。”追求和执着而造成了各种善恶之业,善恶之业力的积聚,又会招来来世善恶诸果,这就称为“有”。   佛教认为以上爱、取、有支,是现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0656774.html
  •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浅释

    身同一真理,不过以其体为法身,以其相为报身,以其用为应身,即大方广体相用。释迦如来,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,而现身,随机说法,本为应身。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。在华严会上,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。身虽分而实一,如离法身无报身,离报身无应身;见法各异,而其所归为一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皆具身;而众生一身,亦当具足身。此有正缘了。正即法身,如《涅槃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悉具佛性,如来常住而不...

    超 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10362808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

    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不可能杂乱,也不可能有无果、有果无。这在《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》所说缘起法包含的十一项内容中,可摄于“种种果品类别”、“因果更互相符顺”、“因果决定无杂乱”义。众生所造的业,应...的主体。这与中国儒家以血缘家族关系为中心所宣扬的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恶之家必有余殃”,和道教的子孙承受先人罪业的“承负”说,很是不同。   、业多类,果报五种  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,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22054221919.html
  • 正理点滴论解之二(一)

    此中:一为事体之能成立,一为遮遣之成立。   “此中”即类正,这类正中,有些是有物的能立――就是对事物进行肯定的判断,有的是有物的能破――指对事物进行否定的判断。能立指自性和果法...树就是自体,树就不是自体。就是说一分是全分的自体。“于所成立之义中”,比如我立量说“这里有树”;“其与标志相连属者”,标志就是正,刚说了正种,一种是无所缘因,一种是自性,一种是果法,我说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3138340.html